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打人、抢夺等攻击性行为股票配资社区。
正常情况下,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、认知水平、情绪能力的提高、道德意识的不断完善,攻击性行为会逐渐降低。
原来总是打人的孩子渐渐就不再随意动手了。
但是,有一种孩子是例外。
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越来越强,脾气总是很坏、很冲动、很难顺从成人的约束、高频率地对他人使用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。
一直延续到小学期,成为高攻击性的孩子,令家人头疼。
有的人会给这些孩子贴上“天生如此”的标签,事实上并非如此。
一个高攻击性孩子的形成,是偶然(遗传因素)加必然(教养模式)的结果,其中必然因素占主导地位。
展开剩余87%01
高攻击性儿童的形成之路,是环环相扣的
第一环:遗传
为什么某些儿童的攻击性比其他儿童高?生物学因素也许起到了部分作用,例如气质,那些十分情绪化和自控能力低的困难型儿童容易用攻击表达愤怒----《发展心理学》攻击性较强的孩子,和遗传有关,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物学基础,也就意味着,孩子会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。
第二环:示范
既然孩子带着高攻击性的基因,那么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大概率也是惯用攻击的人。
父母之间经常吵架、打架、喜怒无常、解决问题的模式是用吼叫、暴力来迫使对方屈服。
父母管教孩子也经常性使用体罚、恐吓、威胁等攻击性方式,强制孩子服从自己。
高攻击性的家庭氛围给高攻击性的基因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土壤。
第三环:复制
孩子通过耳濡目染,复制父母的行为,不断尝试用攻击来解决冲突、发泄情绪、达成目标。
尤其是在孩子一岁多以后,自我意识开始发展,进入第一个叛逆期,亲子冲突一触即发。
孩子复制父母的攻击模式来反抗父母,大喊大叫、脾气暴躁、砸摔玩具、打人掐人,完全失控。
第四环:负强化
面对高攻击性的孩子,父母往往又会采用更高的攻击行为来压住孩子:
打骂、劈头盖脸的训斥、严厉的体罚、用不要你,不爱你等话术威胁、恐吓孩子。
好说歹说没用,揍一顿就老实了,当下来看,确实管用。
但这一招如果总是使用在一个高攻击性孩子的身上,就会加深孩子对攻击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,形成负强化。
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被制服的,当他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,就会不假思索地使用攻击行为。
第五环:循环
以上四个环节在家庭生活中不断上演,一环接着一环,最后让家长和孩子陷入一个恶性循环:
父母用威胁、批评、惩罚、高压管教孩子。
孩子抱怨、反抗哭闹、大喊大叫、暴怒,直到父母屈服。
父母攻击孩子,孩子复制父母的攻击反过来抵抗父母。
亲子冲突不断,家庭氛围很紧张 。
02
高攻击性孩子,难适应集体,社交发展受挫
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,是孩子和外部世界的互动模板。
以上5个环节的重复,让孩子学会从暴力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,把非敌意看成敌意。
最后,孩子有可能会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就攻击别人,并得出结论:攻击能够有效地控制别人。
高攻击性的孩子,会被同伴排斥,没人愿意和他玩,会被老师批评,甚至被单独拎出来,边缘化。
为了获得关注,为了融入集体,孩子又会采用“故意捣乱、违反规则、身体攻击”等错误方式让自己成为焦点,更被大家排斥。
03
纠正孩子的高攻击性,需要一套组合拳
面对高攻击性的孩子,简单粗暴的“以暴制暴”是行不通的,也不是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说好的,要多管齐下的来一套组合拳。
1、父母减少攻击示范,并提供新的行为模板
遗传这一环节是我们无法干预的,但后面的环节都是可控的,先消除我们对孩子的不良示范:
夫妻吵架难免,但别大动干戈,拳脚相向,脏话粗话就更别说了。
除此之外,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新的解决冲突的模式:
面对面坐下来,辩论辩论,关于同一个事情,我们各自双方的看法是什么,各自的需求什么。
当然这是不容易做到的,这需要非常稳定的情绪能力,一般成年人都会优先输出情绪。
但是如果想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解决问题,我们就必须这么示范。
毕竟大部分父母在面对生气哭闹打人的孩子时,一定会说:
哭闹、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,你有什么想法就用语言说出来。
二、重要的事情靠规则,无关紧要的小事随孩子
其实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和孩子对抗的事件频率,重新建立亲子信任关系。
重要的事情,我们和孩子约定规则,并坚持遵守,比如看电视、吃零食、睡觉、玩手机、写作业等。
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规则,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,每次玩多久,每次可以吃多少零食,哪些零食是健康的可选择的。
我们就不会任凭自己的心情指挥孩子。
要知道,父母总是出尔反尔、说一套做一套,很容易开启孩子的暴躁模式。
无关紧要的小事就随孩子去吧,穿什么样的衣服、如何玩玩具、看什么书、想去哪玩、想跟谁玩、吃多少饭等。
有很大自由度的孩子,因为能够经常掌控自己,所以情绪相对比较稳定,规则意识也比较强。
三、父母善于提出妥协方案,示范解决问题新模式
高攻击性孩子习惯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,思维模式是比较单一的:
攻击能解决问题,如果不能解决,那就说明攻击强度还不够,我要更加厉害才行。
我们需要让孩子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模式。
首先是父母善于提出妥协方案。
比如,一个4岁的孩子不愿意收拾满地的玩具,我们预判到如果强制他收拾,可能就会开启他的暴躁攻击模式。
然后提出一个妥协方案:玩具很多,我可以和你一起收拾,你收拾汽车,我来收拾恐龙吧。
汽车恐龙收拾完后,再继续推进:你收拾积木, 我收拾绘本。
最后以表扬孩子善于合作解决问题的努力,表达对孩子的喜爱。
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几点股票配资社区,孩子的改变也将是肉眼可见的。
发布于:陕西省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